刘虞的绝望并非只是来源于公孙珣的跋扈与敌意,更是来自于拥汉派内部的复杂派系……有些东西,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的,连刘虞这个名义上的拥汉派领袖自己都说不清楚。
在这方面,刘伯安唯一确定的是,在长安这个特殊的地方,汉室四百年威德而形成的所谓拥汉派力量,其实远超表面想象,其中激进者也不乏其人。而此番卫将军重返长安,刘伯安那番请公孙珣为大将军,以其女为皇后的应对,其实已经是迫不得已的一次尝试了。
为什么会如此?
说起来很有意思,汉室威德这种东西从来都是很玄乎的一个玩意,当桓帝兴起党锢,尽失士人之心;灵帝战后加赋,失信于全天下;还有董卓将洛阳弄成白地……彼时这玩意似乎是不存在的,不然何至于沦落到今日这个地步呢?又何至于一开始就会发生那些事情呢?
但是,真的等到一个确乎的、肉眼可见的人或组织出现,而且彼辈似乎还确实有能力将这个持续了四百年,将政治制度、民俗文化、国界地理等等一切铭刻到天下人心中的庞然大物覆而盖之、取而代之的时候,所有人又都畏惧甚至惊恐了起来。
而且大部分人,包括之前参与过对抗、攻击、肢解这个庞然大物的人,都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有那个道德义务阻止这一切。
其中,有与汉室牵扯不休的公族权贵之家,有饱读诗书相信儒家忠君思想的传统士大夫,甚至刘备和曹操,哪怕他们心里明白,等自己成为天下至强之后,一定也会对取汉室而代之有这么一点想法,可此时却也是真的对拯救汉室有一种使命感。
这不玄幻,也不虚伪。
因为古今中外,这种情绪都是广泛存在的,眼下的匡扶汉室也好,后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乃至于反清复明,还有罗马永存,波斯万岁等等,这些都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大面积存在的遗老遗少确实代表了相当程度的人心所向。
实际上,这种对旧政权怀念情绪的广泛存在,甚至达到了一种可以在心理学上被定义的程度,心理学上对王朝更迭中人们多数从道德上认可旧王朝的现象是有研究的。
换言之,从公孙珣痴迷和向往的那个科学道理上来讲,天下人维护汉室,抵触他公孙氏的天下不仅是一个从传统道德上值得推崇和认可的行为,而且还居然是一种非常科学的事物。
毕竟嘛,在这个时代,只有两个人可以用一种别开生面的是非观、文明观、历史观来看待事物,其余种种都还是用一种最朴素、最传统的三观来做认知与判断——那么在他们看来,无论如何,簒逆总是不对的吧?
甚至可以说,对于这些人而言,维护汉室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高级的道德要求,恰如在有些人眼中‘吾可取而代之’本身就是一种最常规却也最高级的历史功业一般……时代摆在这里,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连徐元直和陈元龙这种人都会疑惑和迷茫,何论和汉室一起经历了更多的其他人呢?何况公孙珣本身就有大量的潜在敌人呢?
所以大家都会迷茫,哪怕公孙珣说了什么亡天下、亡国之类的话,还是会迷茫。而迷茫就会有犹疑和选择,就会有背叛和坚定,就会有大批的人为了所谓汉室四百年恩德去豁出性命。
那么回到眼前,刘虞和士孙瑞,还有黄琬这些人,真的是拥汉派中的稳重派,刘虞从河北而来,知道公孙珣的强大实力;士孙瑞是关中本地一个稳重的传统儒家名士,他生怕关中一个不好变成河南那个鬼样子,所以他有一种天然的妥协需求;黄琬则是多亏了公孙珣让他免遭另一个时空的李傕之乱,所以多活了几年,多走了一遭,而从中原、荆襄、巴蜀走完一圈回来后,其人看透了一些东西,干脆无欲无求,只想做个汉室忠臣到死而已。
但其他人呢?
那些性格刚强的,眼界狭隘的,目光短浅的,想投机的,心存不轨的呢?还有被公孙珣的新政伤害到切身利益的关中大族呢?那些因为公孙珣的军事扩张而紧张过度的人呢?甚至天子本人呢?
只能说,有些事情和人物必然存在,而且必然广泛存在。
譬如讲,公孙珣在灞桥桥头其实就漏下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团体——天子和一些拥汉派的人这两年可不止是请求充实掖庭,实际上天子束发后为了延续后代,十五六岁立几个美人反而寻常,真正让天子和他身边人下了力气的,在于侍中与黄门侍郎。
汉家制度,侍中和黄门侍郎是能够贴近天子的近臣,于是去年底,长安正式提出了由长安本地选派侍中与黄门侍郎的事情,而当时公孙珣居然也同意了让长安自己选拔,唯独需要限定名额——六个侍中,六个黄门侍郎。
“卫将军被外戚一事激怒,把注意力都放到王、董、伏三位身上是好事。”这几年一直以闲散身份在长安久驻的太中大夫王允如此言道,而其人身侧则是数名之前灞桥前参与迎接之人,至于他们所处之地乃是王允后院私室,连个仆从都没有,唯有点点烛火摇曳。“如此,才会不耽搁咱们的大局……再说了,今日事后,刘伯安也好,杨文先也罢,还有那几位侍中、侍郎也该幡然醒悟了,以天子的聪明想来也会觉悟,这对咱们而言反而是好事!”
言至于此,其人忽然看向一名黑着脸盘腿不言之人,然后正色以对:“如何,马侍中今日还有何话说?马腾将军以为能苟且下去,可卫将军明显是不想放过你们吧?”
那黑脸之人,自然是六位黄门侍郎之一的马宇了,闻言脸色更黑:“王公何必嘲讽,卫将军乃是说伐蜀,何关我们西凉?”
王允愈发沉声追问:“马君何必自欺欺人?伐蜀从哪里走?武都要不要让开让卫将军走?而武都若是任由卫将军那万骑邺下精锐与徐荣部一并进入,再加上早就握在卫将军手的汉阳半郡,敢问西凉马韩二位将军何以自保?再说了,谁家伐蜀要遣做人质的嫡长子回去劝降?谁家伐蜀尽用骑兵?分明是反过来稳住刘益州的示好之举!”
马宇一时欲言,却又不能反驳。
“更何况……”王子师继续正色侃侃而谈。“此番义从首领庞德不是西凉名将,韩将军女婿?那偏将军张辽身侧副将不是被马韩二位排挤出去的西凉大豪杨秋吗?便是马腾将军长子马超,此番不都带在那骑都尉赵云身侧吗?打蜀中,居然全是西凉出身的名将?马君,卫将军名为伐蜀,实为兼并西凉,此事稍有心之人,一望便知。而其人即便心怀不轨,可用兵一事又焉能小瞧于他?还望你早早与马韩二位联络,告知他们存亡大限将至,让他们早定决心!”
王允连番质问与要求,马宇却一直无一言能对。
而周围的某些人此时才反应过来,公孙珣居然是要吞并西凉,而非是要伐蜀……当然,也不能怪他们,他们着实不懂这些。
“还可以去联络一下几位刘公子。”王允继续言道。“之前他们屡次拒绝我们邀请,今日却未必了……”
“不是名为伐蜀,实为定西凉吗?”有人认真询问,却正是另一位黄门侍郎张昶。“既如此,寻他们何用?”
王允看了看张昶,也是心中无奈。
话说,张昶是凉州三明张奂之子,然而张奂当年为了摆脱凉州人身份,自己苦读经书之余还不忘拿军功换了京兆户口,变成内地人。但这还不算,其人大概是对追求士人形象有些走火入魔,所以教育下一代的时候也坚持让他们读书习文。就好像张昶,身为张奂嫡子,居然和其已经去世兄长张芝一样俱为书法名家,张芝乃是草书之祖,号称草圣!而张昶则同时擅长草书和隶书,依靠着其兄长的名号,号称草书亚圣!而在如今的长安,其人的隶书也是唯一一个有资格和钟繇相提并论的!
唯独其弟张猛尚有其父余威,在关西颇有威名,这才专门笼络。
而王允见贤思齐,看到张昶出声,却又顺势想到了另外一件事情——位列三公的皇甫嵩犹豫许久之后,忽然直接离开,其子皇甫坚寿也坚决辞掉了侍中一职,全家离开长安避祸去了,只有一个心中不甘的皇甫郦在此。
对此,王子师并不怨恨皇甫氏,皇甫氏对汉室也算是尽心尽力了,临了也只是退出而非反戈一击,所以只是真心觉得可惜而已,因为若皇甫父子衷心为汉,愿留在长安,那以皇甫氏在北地、汉阳、三辅等地的威望和军事影响力,此番面对公孙珣试图兼并西凉的动作,绝对是大有可为。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见到张昶询问而王允却一时失态,倒是另一名关西本地名门之后,侍中金旋忍不住插嘴解释。“军事的事情是说不清的,当年光武便是得陇望蜀,今日的局势也必然如此……若卫将军能轻易吞并马韩,则必然要尝试攻击汉中张鲁,以尽求陇地。而若汉中再轻易拿下,伐蜀便不是什么幌子了,事情也就顺水推舟了。”
“原来如此。”张昶恍然大悟。“那我去与侍中刘诞说,我二人乃是好友,必然能让他信服,然后再让他去说服他兄长,此去蜀中务必观察局势,随时准备搬兵北上……”
“不要找刘诞。”王允赶紧摆手。“刘氏兄弟一直不愿意从我们,一来是因为蜀中一直与卫将军相安无事,二来也是他们兄弟俱为卫将军所制……前年刘益州遣使求放回其子,结果卫将军只放回了一个不上不下的三子刘瑁……换言之,此时只有即将离开长安归蜀地的刘范本人可以交通大事,刘诞不值得冒险。”
张昶缓缓颔首。
见到对方似乎不以为然,王允忍不住又压低声音恳切嘱咐道;“诸君,便是我也得承认卫将军确实有大功于朝廷,而其人于渭桥所言,更是颇能蛊惑人心。再加上如今河北兵强马壮,此番他又引万骑精锐至此,让人心生畏惧……那么如今情势之下,指不定便有人见势不妙,直接做了负汉恩之人。所以诸位交通之时,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万万不可作出洋洋大态,以至于泄露机密,落得满门不存!尤其是卫将军此番气怒,没怎么注意到诸位侍中、侍郎,那咱们更要小心,万万不可暴露,因为一旦暴露,必然引起遐想,惹来株连,届时我等身死族灭无妨,唯汉恩不可负!”
室内众人不再多言,而是齐齐袒出左臂,乃是仿效周勃诛除诸吕时的典故——从刘者,皆左袒也!
王允微微颔首,众人就此散去,出的密室,院中星光之下,又看到同为关中大族出身的侍中射坚与皇甫嵩之侄皇甫郦身影,倒也不足为奇了。
说白了,侍中与黄门侍郎是天子近臣,而天子当日趁着束发读书的借口趁势重起这二者,本就是要借此拉拢人才和寻求政治同盟的。
唯独和那三个外戚相比,更显得光明正大一些罢了。
仔细想想便知道了,六个侍中,除去一个辞走的皇甫坚寿,其余五人,杨琦、杨众乃是关西第一名门,弘农华阴杨氏的子弟,杨彪的从兄弟;刘诞是刘焉次子;射坚、金旋是京兆本地的大族掌舵之人。
而六名黄门侍郎,马宇是马腾渐渐立足后重新在三辅认得亲戚,根本就是代表了马腾;丁冲是沛国谯人,乃是曹操的老乡,而且此时他绝对不知道自己两个儿子在另一个时空的下场;傅干则是北地第一大族傅氏出身,也是名臣傅南容之子;盖顺和傅干是一回事,他父亲乃是盖勋,其家族在汉阳根深蒂固;至于张昶,皇甫郦,都是凉州三明的后人,就更不用多说了。
这些人,或者有足够的理由忠心于汉室,或者有足够的理由反对公孙珣,而且都是有实力的人,不是能找到军事外援就是本地大族出身,或者就在凉州、三辅等地有巨大政治军事影响力……可见刚刚束发的天子和他身边的忠臣,当时挑人的时候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而这其中,三辅大族出身的射坚走出王允府,偷偷转入小巷,长叹了许久后,刚准备绕路步行寻自己停在远处的马车,却不料又被人给拦住了。
“射侍中,”来人正是王允亲信仆从。“我家主人请你折返一趟。”
射坚不敢怠慢,匆匆折返,而回到王允府中重新进入密室,却见到同僚金旋也在,二人点头相对,射坚尚未坐稳,王允便口出惊人:“射侍中、金侍中,有一件事想托付于二位……能否请你们分头去卫将军府上密报今日之会?”
射坚当即愕然。
但金旋旋即醒悟:“王公是觉得卫将军迟早会察觉到我们吗?所以提前乱其心?”
“不错,”王允恳切相对。“我想了许久,卫将军或许在灞桥上的确被婚姻事激怒,一时眼中只有三位外戚,但以其人的聪明和对我的成见,迟早会防备我,并从我这里想到诸位侍中、侍郎身上,那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乱其心……而且我也知道,如射侍中、金侍中你们这些关中大族,虽然因为新政而对卫将军异常不满,可更怕他的霸王断刃,不然当初也不会表面屈服了,而如今卫将军提万骑回到长安,你们便是真的忠心汉室我也不敢用了!”
射坚和金旋对视一眼,然后齐齐欲言。
“不用辩解,我这其实是个两全其美之策,一来也算是你们为汉室尽力了;二来你们也免得家族罹祸,可以就此脱身,将来事成或不成,都可安心……如此,何乐而不为呢?”言至于此,王允俯身而拜。“就当两位是为了汉室委屈一时,做个死间吧!”
射、金二人各自叹气,也只好俯身还礼。
起身后,金旋主动相询:“到卫将军处,该报哪些人名,还请王公直言。”
“自然是报我、城门校尉董承、左右中郎将伏、王,还有黄门侍郎皇甫郦,与二位自己的姓名。”王允坦然而对,俨然早有想法。“三位外戚之身太明显了,卫将军深恨之,而卫将军对我也早就愤之入骨……皇甫侍郎虽然英武,但皇甫公父子既去,其人多半是使唤不动其叔父旧部的,而卫将军看在皇甫公的面子上,多半不会为难这个已无用之人,正好拿来遮掩。”
射、金二人听得此言,知道王允早有妥当想法,如何会多言,只是再度俯身一礼,便匆匆而去了。
隔了一日的上午,卫将军府。
“换言之,”公孙珣看着身前的刘范,若有所思。“王子师寻到你,让你回到蜀地后,不但不要劝你父归降,反而要你劝你父发兵与我相抗?然后他还说他会与董承、伏完、王斌等人在长安行大事,以作呼应?!”
刘范连连颔首不及。
“历史是螺旋前进的,不是画圈,你们怎么就不懂呢?”公孙珣望着身前完全称得上是故人的刘焉长子,一时摇头。“没记错的话,若无我,你小子早死了!”
刘范愈发慌乱……最后一句且不提,前面一句,每个字他都懂,为何连在一起却一点都不懂呢?而且最后一句也有些让人茫然,到底是指哪一回?应该是指董卓迁都吧?
不过,这并不耽搁这位益州第一顺位继承人即刻颔首,恳切相对:“卫将军的恩德,小子从未忘记,若有半分有负卫将军之心,就让小子死于乱箭之下!”
—————我是连起来什么都不懂的分割线—————
“太祖既至长安,群丑震怖,王允联诸逆相约谋太祖,重申旧誓。未几,与会者八人,出首者四也!”——《旧燕书》.卷二.太祖武皇帝本纪
PS:睡不着,原本请假的,结果请假条发了,却通宵码了两章……但还是要请假,明天可能没了,就当请假条放到明天好了,主要是我怕作息倒不过来,到时候要猝死,所以准备今天晚上回来吃褪黑素强行调作息……先去搬砖了。
说起来,我天天说请假,结果上个月超标,这个月五天27k,到底有啥可抱怨的?